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教研活动>>教学研讨>>正文

美国加州大学教授做客“外语名家讲坛”

2014年05月24日 10:50  点击:[]

窗体顶端

      2014年5月19日下午,广东翻译大讲坛(第二讲)暨广东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外语名家讲坛”(第九讲)在大学城校园实验一号楼604举行。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英语系黄运特教授担任讲座嘉宾,以“中国制造的庞德”(Ezra Pound, Made in China)为题献上一场精彩的双语讲座。我院领导班子和广东翻译协会的领导出席了此次活动。来自中山大学、南方医科大学等兄弟院校的代表和我院全体教师一起参与了大讲坛。本次大讲坛由中山大学翻译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王东风教授和广东省翻译协会秘书长陈定刚博士共同主持。

广东省翻译协会副会长、广东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蒋澄生教授和中山大学王东风教授分别致辞,并从工作经历及学术成果等方面对黄运特教授进行了介绍和评价。

随后,黄运特教授开始讲座。黄教授作为庞德《比萨诗章》的译者,对庞德的文学创作有着深入研究。从中国朦胧诗人杨炼对庞德的诗歌评价——“《比萨诗章》只有在中文翻译里才得以实现”——的评价入手,深入地讲述了庞德的诗歌创作历程,认为庞德的意象派诗歌实际上是一种“诗意的转码”,其《比萨诗章》是用翻译的语言书写而成。为了阐明他的观点,他以庞德对李白诗句“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和“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的翻译为例,展现庞德在英语翻译中对异域风韵的营造,以及他对中文理解中所受的日语影响,并进一步追溯到汉学家厄内斯特·范诺罗莎(Ernest Fenollosa)对庞德的深远影响以及中国古典诗歌对美国意象派诗歌创作的影响。以达姆罗什等西方学者的“世界文学”(World Literature)概念,黄教授认为庞德的诗歌文本本身就是世界文学,因为它是由多种语言翻译创作而成。结合他对庞德诗歌的翻译,他认为庞德的诗意并不在某个语言里,而是在语言之间。援引雅各布森和本雅明的诗歌翻译论述,黄教授以庞德《比萨诗章》的翻译为例,仔细分析庞德在诗歌翻译创作过程中的独具匠心,尤其是他对意象感染力的重视,同时,强调诗歌创作的多语性的作用。而这种翻译式创作手法也让汉译工作极为艰难,因为这需要把庞德理解的《四书》、《五经》等内容逆向翻译到汉语。在某种意义上,庞德的诗章具备不可译性,因为它是多语种的混杂体。

在互动环节,在座嘉宾和师生与黄教授展开激烈讨论,就庞德诗章中的汉语的原文含义、庞德诗歌翻译中的文化元素的耗损、原诗意象的丢失、因突显意象而导致原诗次要信息在译文中过度渲染、误译以及不足等问题展开探讨和交流。问答环节之后,广东省译协副会长唐伟胜教授点评发言,以一名较早研究庞德诗歌的学者身份,从庞德对中文经书的翻译出发,肯定了庞德研究的意义并发表了自己研究庞德的学术观点。希望大家关注中国文化传播,结合“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去思考如何更好翻译中国文化。

广东翻译大讲坛是由省译协和广州外事翻译学会联合主办,共同推出的高端翻译前沿讲座品牌学术活动。此次活动是我院与社会学术团体进行学术交流的首度合作,我院师生积极参与。黄运特教授的精彩讲座视角新颖独特,颇有启发性,势必激发现场教师和学生对翻译研究的兴趣,促进我院翻译硕士点的建设。

窗体底端

关闭